close

炭烤~對~我說的是古早味的炭烤玉米~

想必5、6年級生都曾有過在廟口跟著大人湊熱鬧的年代(好吧~我是六年級最老的),在那個物資還真不頂多,但卻有沒太困苦的年代,廟口的聚會總是我們這群未見過大市面小朋友最興奮的時候,平常一支百吉冰棒四個小朋友吃的情況,到了廟會都是剎時間解禁了,週遭瀰漫著喧鬧的人聲,五顏六色衝擊著視覺神經,但牽著大人的手總不知不覺得想向豐富的味道指去,哇!烤香腸~烤小捲~臭豆腐~當然還有今天的主角 烤玉米~那種純真的年代,連能瞥到一黑白電視都得費盡心思的年代,能讓嘴巴中滿溢著平常很少嚐到的新鮮滋味,可是一件奢侈的事。

而在那時~美國的甜玉米還未成為普羅大眾所能負擔的起的食物前,傳統台灣的玉米應算是平民美食吧,他雖然沒有每一口咬下去都甜滋滋的,和金黃炫目的賣相(你看那綠巨人笑得多甜美),反而顧客得多點辨識的眼力,才能在醜醜的一堆玉米中找到滿意的香氣和甜味,或許伴隨著大家味覺挑剔了,甜玉米已成為必然而非選擇之ㄧ,也因此,傳統玉米也伴隨著所謂的健康概念的興盛,漸漸的消逝在我生活周邊的夜市。而童年那種五體滿足的生活,也是長大後漸漸圓滑或世故的我,不那麼容易獲得的。

而有一年過年,當我跟新婚的老婆(那時新婚)晃到三鳳中街時,雖然看到琳瑯滿目的南北貨仍有點興奮,但或許是日常的刺激多了些,雜貨廟會的吸引力減弱,也或許是年貨Made in China的報導標記太過深刻,雖然老婆仍興奮的很,但我那時一直催促老婆早點回家看電視,直到嘴饞的老婆堅持逛到最後一攤,而後我兩踩著有點小疲累的腳步到三鳳宮時,熟悉的香味撞擊我的嗅覺,嗯~烤玉米…,但是,這烤玉米真的是印象中的烤玉米嗎…?且美國甜玉米跟醬料超極不揉合的味道我們也曾嚐過,呵~橘越淮為枳(說不定成語用錯~勿怪),我倆在旁邊觀望,心中掙扎著~好不好吃~炭烤焦黑的不健康~~~但~最重要的是~真的好香

所以,先問了
老婆:「這是我們台灣的玉米嗎」
老闆娘(60好幾):「嘿啊~美國的不會香」「我都妹用美國的」 好~過關~

再觀察了一下,醬料抹了一層,翻面再厚厚的一層~對~就是這個做法,所謂不健康但美味的作法,你看那老闆娘在寒風中熟練的調和炭火和醬料的的厚薄度,烤出焦香味,亮紅的火星包覆著黑亮的玉米,溫暖的炭火讓旁邊的我們想吃的慾望更加濃烈,只看她不急不徐的烤著,說她是悉心的照顧她每一個作品,或說是她有技巧的讓我們飽足玉米的每一種美味也好,等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心都各個神經都繃緊了,付了40元大洋(貴了點),老板娘還補上一句「現烤的~很燙~慢慢吃~」,燙~美食當前~燙是不重要的,一口咬下去,真的是傳統玉米,初時,僅有醬料均衡的甜辣香氣,但漸漸咀嚼,台灣玉米不搵不火的香氣就漸漸滲出來,不像美國玉米一般,由驚艷漸次轉為只不過是很甜美的食物,那種淡香是慢慢的讓您由具嚼勁的口感轉為恬靜的香味,而厚厚的醬料,讓每顆玉米仍保有適度的水分,不會成為備長炭(不過~也有可能是醬料厚,但~都說不健康了~算了),醬炓卻沒剝奪掉傳統玉米的香氣,而是適中的扮演陪襯的角色,讓傳統玉米的美味在口中重現。往日幸福的情境,就這麼慢慢的浮現…。

總而言之,台灣的路邊攤,雖然衛生的問題仍有許多待克服及改進的地方,但是每個老闆都以著不輸鐵板燒師傅的心,忠實的在陌生的路人前面展現他們的執著和技藝,為著我們挑嘴的舌頭絞盡腦汁…。呵~為路邊攤鼓掌吧…。

傳統烤玉米出沒地點(婆婆曾告訴我時間~但忘了)
1. 中華路快到建國路前的巷子入口(對面市三民市場-有最著名的陳家八寶冰)
2. 三鳳宮前
你看到路邊騰騰的熱氣和一個伯母…你就知道該下車買一支玉米了
呵~順便在大路邊~享受一下烤玉米的焦香味~~


感觸一 呵~有時美味這檔事~還真的別想太多健不健康的問題~
感觸二 人啊~平常淡泊些,些許快樂就能得到滿足啊

祝 大家幸福呦



DG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gsunlight 的頭像
    dgsunlight

    陽光飛絮

    dgsunli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